含氧化钛炉料渣滓对内部构架装备的蚀化作业
实验时炉体转速为2rmin-1;燃料为氧气和乙炔(比例为1B1)。升温速度为500eh-1,实验温度为1600e.当温度达到预定温度后,加入1.5kg高炉渣和1.0kg生铁,形成熔池后,将试样放进炉内,到预定时间取出。
实验结果对侵蚀后的两试样进行显微结构观察,在碳化硅材料的工作带中,均发现碳化钛的富集层。试样的侵蚀速度及各层带的平均化学成分。所有元素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,均折算为氧化物。显微结构分析X射线衍射及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材料主晶相为A-SiC,其次是B-Sialon.
对SS1试样显微结构观察表明:试样未变带均为斑状结构。基质为碳化硅小颗粒及Sialon,基质Sialon呈网状将碳化硅相连,但也有未被Sialon连接呈游离状的碳化硅。有些区域的碳化硅颗粒周围,存在烧成过程中基质收缩形成的环隙。Sialon晶体呈短粗柱状,互相搭结,其晶隙间有玻璃相;试样工作带为半晶质斑状结构,基质由碳化硅小颗粒、Sialon及玻璃相构成。Sialon晶体之间充填有玻璃相,Sialon-相集合体呈网絮状将碳化硅相连,而渣液玻璃充填在Sialon集合体与碳化硅之间,渣液玻璃占2025.在靠近工作面的区域,由于渣液的熔蚀,基质Sialon逐渐进入渣相,致使工作面上的碳化硅颗粒突出,暴露于熔渣中。迎渣面上的碳化硅颗粒周围还出现了环隙。这是碳化硅分解后残留碳的痕迹(碳在制样过程中已被磨掉)。在与渣接触的工作带表面,有大量的自形多边形状碳化钛(TiC)晶粒聚集,晶粒尺寸为12Lm,碳化钛带宽26Lm.在距工作面460Lm处,有10的钛辉石晶体(13Lm)。
SS1试样工作面反光样工作带为半晶质斑状结构。在工作带中渣相占1520.在靠近工作面的部位有约200Lm宽的柱状钛辉石小晶体带,晶体大小为(26)Lm@1Lm,占510.在与渣接触的部位,因碳化硅分解,迎渣侧形成30Lm宽的空隙,在工作带表面的渣中有碳化钛形成,并有金属环。碳化钛呈自形、多边形,粒径为0.51Lm。在作为抗渣炉衬的氮化硅结合碳化硅砖的工作面上,也发现了不同程度的TiC或Ti(C、N)富集层。
讨论从显微结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,熔渣侵蚀碳化硅材料的过程,主要表现在熔渣沿基质中的孔隙侵入,使基质与熔渣反应,基体被破坏,碳化硅颗粒脱落或与熔渣反应而分解。显微结构观察还表明,渣中的TiO2含量虽较低,但随着侵蚀过程的进行,渣中的TiO2可转变为钛的碳、氮化合物,而积聚在耐火材料的工作带。
从实验结果来看,高炉渣中的TiO2含量尽管较低,在碳化硅材料工作带或工作面却能形成碳化钛的富集层。从反应的自由能变化对比可推测SiC颗粒周围形成TiC的反应机制应为:渣中TiO2同SiC反应生成TiC,即SiC分解产生的C反应生成TiC,不同反应的自由能变化高炉具备碳化钛稳定存在的条件,有时为了延长炉内高温部位的炉衬寿命,在炉料内加入一定量含钛物料,通过钛的碳、氮化合物的沉淀析出来保护炉衬,以达到延长炉衬寿命的目的<911>。
不难推断,形成的碳化钛能稳定存在,随着侵蚀过程的进行,钛的碳、氮化物不断积累终形成富集层。新形成的碳化钛无论包覆碳化硅或者包覆碳化硅分解形成的碳颗粒,均可保护碳化硅免受炉渣的进一步氧化;另外,随着碳化钛的不断积累和富集,填充在工作带的气孔之中,也能阻止侵蚀介质的进一步侵入。可以说,渣中TiO2可以减轻炉渣对碳化硅材料的侵蚀,延长碳化硅材料的使用寿命。
结论(1)高炉渣向赛隆结合碳化硅材料内缓慢渗透以及材料结合基质的分解(溶解),是造成赛隆结合碳化硅材料基体强度丧失的主要原因。后碳化硅颗粒脱落,并在熔渣作用下分解,分解后周围留下残碳。(2)当高炉渣有TiO2时,TiO2含量虽低于钛护炉时的含量,但在工作带的碳化硅颗粒周围,能形成钛的碳、氮化物的富集层,不仅能填充于气孔,阻止熔渣的进一步侵入,而且能保护碳化硅颗粒免受熔渣的进一步侵蚀,从而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。
-
- 用户留言
- 已有条留言,点击查看
-
暂时没有留言